2025041085:网络烂梗入侵校园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5-04-08 08:42:04 24

image.png

网络烂梗入侵校园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一些网络用语和视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两三岁幼童。身处网络时代,知道一些网言网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近年来,一些网络烂梗愈演愈烈甚至入侵校园,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并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语言规范受到冲击。网络用语常常为了追求简洁、新奇或者特定的表达效果而不顾传统的语法规则。例如“酱紫”(这样子)、“有木有”(有没有)等表述,在校园中被学生频繁使用。长此以往,学生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严谨的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对于正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会干扰他们对正确语法结构的掌握,使他们难以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许多网络流行语是对词汇的不规范创造或歪曲使用。像“凡尔赛文学”这种网络热词,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却改变了词汇原有的表意和内涵。学生如果过度接触并使用这类词汇,可能会导致对词汇本义的混淆,影响他们词汇量的准确积累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网络用语的干扰使得这一环节出现了隐患。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村小教师李秀观察到,学生们说得较多的黑话烂梗包括你个老六(以出其不意方式获胜或玩阴险手段的人)、尊嘟假嘟丸辣等,通常缺乏内涵,有的还带有一定攻击性。有的学生还会做出诸如电摇(一种鬼畜动作,腿部深蹲、手臂上下晃动)等带有挑衅意味的肢体动作。这些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学生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是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部分网络用语充斥着低俗、恶搞的成分。如一些带有侮辱性、攻击性的词汇,在校园中传播会破坏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觉得使用这类词汇是一种时尚或者正常的社交行为,从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此外,一些网络用语与消费主义、网红文化等不良思想相关联。例如某些炫耀性消费的网络热词,可能会在校园中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学生们可能会过度关注物质享受,追求表面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在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与学校倡导的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网络用语具有很强的特定群体和情境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开通VIP会员或者单篇付费下载!)

温馨提示:VIP用户可免费下载全站内容

查看会员权益说明>>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点击下载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