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货车商业保险续保困境及其对经济影响的调研报告
公路货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国内大循环的效率。近期,多地反映大货车商业保险续保难、保费大幅上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数千万货车司机的生计和物流企业的正常经营。本报告旨在深入调研当前大货车续买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其面临的核心困境与深层原因,深刻剖析“续保难”问题对国内经济大循环产生的系统性梗阻效应,并结合实际案例,为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一、大货车续保的核心困境:投保难与保费贵并存
当前,大货车在商业保险续保环节普遍面临着保险公司的“选择性服务”,主要表现为直接拒保、变相拒保、保费无理上涨以及针对特定车型的歧视性条款,形成“投保难”与“保费贵”并存的严峻局面。
(一)续保遭拒与保费非理性上涨成为常态
保险公司的“系统拒保”和“坐地起价”现象,已成为货车司机续保时最常遇到的两座大山。XX地区的赵师傅驾驶一辆4.2米厢式货车,主要从事区域内的工业配件与日用品短驳运输。在全年零出险、安全记录良好的情况下,其车辆商业险保费从上一年度的3360元,在2025年续保时被要求支付4660元,涨幅高达近40%。即便如此,赵师傅仍感到一丝庆幸,因为他咨询的多家其他保险公司均以“系统无法提交订单”为由直接拒绝承保。他的感慨“能给保就不错了”,深刻揭示了广大货车司机在保险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和无奈心态。
更为普遍的是,许多司机在续保时被多家保险公司明确拒绝。一位在XX地区从事冷链运输的货车司机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他为自己的冷藏货车续保时,先后联系了大小二十余家保险公司,均被以“车型特殊、风险等级过高”为由拒之门外。这种“一刀切”式的拒保,不仅让合规运营的司机陷入无保障“裸奔”的风险,更使其生计雪上加霜。
(二)个体司机的生计在成本重压下愈发脆弱
对于以个体经营为主的货车司机群体而言,高昂且不断上涨的保险费用,正持续侵蚀其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张师傅常年驾驶一辆XX品牌重型牵引车,奔波于XX与XX经济圈之间,运输汽车零配件与小商品,是连接两大区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他告诉调研人员,这辆贷款40多万元购买的生产工具,每年的保险支出就超过2万元,且近几年保费持续上涨。他坦言,自己全年辛苦下来净收入约15万元,扣除这笔沉重的保险硬成本后,所剩无几。没有商业保险,车辆便无法通过年审,更不敢上路运营,一旦被运管或交警部门查处,面临的是扣车和收入中断的双重打击。这份“上路资格证”的成本,正成为压在无数个像张师傅一样的个体司机身上的重担。
(三)新能源货车的保险困境尤为突出
在国家大力推动物流行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货车本应是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然而其在保险市场却遭遇了比燃油车更为严重的“双重挤压”。XX地区的刘师傅新购入一辆价值8万元的XX品牌新能源货车,首次投保时,商业险报价竟高达1.4万元,部分渠道还要求额外支付1000元的“手续费”。高昂的保费迫使他第一年仅购买了交强险。他表示,20万元的交强险保额在潜在的重大事故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跑在路上心里始终不踏实。今年准备续保商业险时,1.4万元的报价依然远超其承受能力,导致车辆至今未能续保,处于停运状态。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XX地区一位驾驶小型新能源面包车的网约货车司机同样面临保费畸高且一险难求的窘境。行业普遍反映,同级别新能源货车的商业险保费通常比传统燃油车高出20%至30%,甚至更高。新能源货车保险贵、投保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市场推广和应用的一大瓶颈,与国家“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导向形成明显矛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