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行政审批和数据局关于全县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XX书记:
下午好。根据工作安排,现在我代表县行政审批和数据局,就我县数字经济发展的近期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建议,向您作个简要汇报。
一、主要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县实际,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数字产业化基础不断夯实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我县以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产品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基础正逐步构筑。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4月底,全县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单位85家,吸纳从业人员约1500人,实现营业收入总额约12.8亿元。产业结构呈现出“应用牵引、制造强基”的特点。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虽然企业数量占比不高,但展现出较强的产出效益,在特定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数字技术应用业则凭借庞大的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体现了广泛的市场覆盖面和就业吸纳能力,两者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这一态势表明,我县数字经济的内生动力正在逐步被激活。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县里围绕“2+3+2”现代工业体系,扎实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重点实施了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目前已完成对全县93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线上诊断全覆盖,并完成了首批12家企业的深度线下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迈进。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能力显著提升,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这些举措正逐步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其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三)数字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县行政审批和数据局牵头谋划并启动了一批数字化项目,如《XX县城乡一体化运行感知信息平台建设项目》《XX县紧密型“医共体+”智慧医疗建设项目》以及《XX市XX县“数字英创”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分别聚焦城乡治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旨在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民生服务的便捷度。项目的推进,不仅锻炼了队伍,也为下一步构建全县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对标先进地区,我县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层次人才引育难题亟待破解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也是我县目前最突出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数字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县域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不占优势,导致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本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县内缺乏高等院校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数字人才的自我“造血”功能偏弱。三是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既精通传统产业业务流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跨界人才凤毛麟角,这直接制约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底座”。当前,我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5G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虽然实现了主城区连续覆盖,但在乡镇、产业园区以及交通要道的深度覆盖和信号稳定性上仍有不足,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水平不高,“数据孤岛”现象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普遍存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大量数据“沉睡”在各个系统里,其价值远未被挖掘出来。最后,算力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统一规划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资源,难以满足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的应用需求。
(三)产业生态与企业主体活力有待加强
一个健康的数字经济生态尚未完全形成。一方面,传统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企业主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担心投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技术应用复杂等问题,仍在观望徘徊。另一方面,本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呈现“小、散、弱”的特征,缺乏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缺少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导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支持不足、服务成本过高的困境。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